□ 陳保平 保山市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
素有“滇西糧倉”美譽的保山市地處雲南省西部,水稻是其主要糧食作物之一。按照國家及雲南省對新收獲糧食品質測報工作的有關要求,保山市及時對新收獲的優良粳稻品種的品質進行檢測、評價和報告。
保山市地處雲南省西部,地勢北高南低,年溫差小,日溫差大,無霜期長,降雨充沛,幹濕分明,素有“滇西糧倉”的美譽。水稻是保山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,粳稻種植麵積占水稻種植總麵積的3/4左右。2015年保山全市糧食總產量143.16萬噸,其中稻穀產量50.43萬噸,占糧食總產量的35.2%。按照國家及雲南省對新收獲糧食品質測報工作的有關要求,保山市及時對新收獲的優良粳稻品種的品質進行檢測、評價和報告。普通質量指標按照《稻穀》(GB 1350-2009)國家標準規定的項目、指標和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和判定;優質指標按照國家標準《優質稻穀》(GB/T 17891-1999)所規定的項目、指標和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和判定;操作規程按照《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技術規範》(GB/T 26629-2011)執行。開展品質測報工作,為指導保山糧食企業收購,推薦優良品種種植、實現優質優價,促進農民增產增收,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提供了數據支撐。
普通質量指標情況
2016年保山市對新收獲的粳稻進行了全麵品質測報,共計采集了8個品種47份樣品,涉及全市4個縣(市、區)10個鄉鎮34個行政村。測報結果顯示,全市粳稻異品種粒、黃粒米、互混均未檢出,色澤氣味均正常,出糙率平均值為81.2%,整精米率平均值為61.1%,水分平均值為11.8%,雜質平均值為0.5%,不完善粒平均值為3.9%,穀外糙米平均值為0.6%。《稻穀》(GB 1350-2009)國家標準規定出糙率為定等指標,三級為中等,全市三級及以上達標率為97.9%,其中:一級粳稻占比59.6%,二級占比27.7%,三等占比為10.6%。具體情況見表1。

優質指標情況
測報結果表明,保山市2016年新收獲粳稻直鏈澱粉/(幹基)分布於15.8%~22.8%之間,有7個品種共計34個樣品滿足達標要求(15%~20%);堊白粒率分布於1%~37%之間,隻有5個品種共計20個樣品達到一級指標(≤10%),能達到二級指標(≤20%)的有8個品種共計35個樣品;堊白度分布於0.1%~17.5之間,有4個品種共8個樣品能達到一級指標(≤1.0%),有4個品種共15個樣品達到二級指標(≤3.0%),能達到三級指標(≤5%)的有4個品種共28個樣品;與口感密切相關的食味品質分數分布70.5~76.5分之間,全部滿足三級達標要求(≥70分)。按優質稻穀標準(GB/T 17891-1999《優質稻穀》)綜合篩選,保山市種植的粳稻沒有符合優質稻標準一級和二級的品種,符合優質稻三級標準的為雲粳12和雲粳15,粳稻各品種優質指標情況見表2。
保山市地跨瀾滄江、怒江和龍川江三大水係,氣候條件複雜多樣,“一年分四季,十裏不同天”。2016年粳稻生長期間大部分地區有連續陰雨低溫寡照天氣,粳稻生長期明顯推遲,收獲進度明顯慢於常年。從檢驗結果分析來看,大部分品種的粳稻質量與國標優質稻穀標準存在一定差距,主要是粳稻的出糙率、整精米率、堊白粒率、堊白度等指標達不到國家標準規定。受2016年自然條件的影響,粳稻成熟度降低,不完善粒中的未熟粒和病斑粒明顯增多,堊白趨多,導致稻米光澤度差,碎裂多,碎米率提高,造成部分縣區稻穀出糙率和整精米率降低,對品質指標也帶來一定的影響,導致符合國標GB/T 17891-1999的優質稻穀的品種、樣品減少。另外,保山屬於立體性農業氣候,稻作區多樣,種植品種差異大,種植規模小,難以在鄉鎮一級形成粳稻主導品種,粳稻生產雖連獲豐收,但結構性矛盾突出。因此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土壤、氣候條件,因地製宜,選擇種植合適的優質粳稻品種,探索建立“優質優價”的種植機製,實現規模化精準化種植,深化糧食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,切實加強有效供給。